海洋石油開發:創新的三千米深度
2011年1月5日,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宣布,2010年,中海油國內油氣年產量首次突破具有標桿意義的5000萬噸油當量,達到5180萬噸,等于為國家建成了一個“海上大慶油田”。
據介紹,1982年中國海油成立時,原油年產量僅九萬噸;經過28年發展,不僅油氣產量登上5000萬噸新臺階,更建立起完整的海洋石油工業體系,技術水平、裝備水平、作業能力和管理能力均處于亞洲前列,并得到國際同行的廣泛認可。淺水已經不足懼,進軍深水成為中國海洋石油的下一個戰略目標。
從300米到3000米
中海油工程建設部總經理金曉劍向記者透露,走向深海戰略2003年開始醞釀,2004年,中海油總公司決定拿出1000萬元打造深海工程裝備。從2005年起,連續三年,主要是了解和認識國際發展狀況,決策選擇什么樣的型號,把腦子里的概念變成設計圖紙。從2008年起,把紙上的東西,變作真正的裝備。
早在1983年,我國就成功自主開發出“勘探三號”半潛式鉆井平臺,具備300米以內水深油氣田的勘探、開發和生產能力,屬于第二代、第三代世界水平。20多年來,我國海上鉆井能力最大水深達505米。
曾恒一告訴記者,淺水、深水,在世界范圍內并沒有固定標準,僅僅是反映海洋工程發展的水平。對中國來說,300米水深以上即為深水,國際上有種說法,超過500米為深水。而業界普遍認為,1500米以上為超深水。從淺水到深水,主要是依據海上工程裝備能力。
按照國外技術發展的路徑,海洋鉆井能力從300米到500米,500米到750米或1000米,然后是1500米、2000米、2500米、3000米,目 前 國 外 深 水 鉆 井 能 力 已 經 達 到3052米。
據統計,全球發現的油氣儲備中,就已有2/3來自深海。國際知名的石油公司B P(英國石油公司)、雪佛龍、荷蘭皇家殼牌、戴文能源以及必和必拓等在墨西哥灣的深水海域都有鉆探作業。由此可見,各石油巨頭在跑馬圈地和開發鉆探這些新油田的技術方面展開的競爭相當激烈。
中國為什么要定3000米作為標尺?金曉劍說,一方面,別人已經把這個過程走完,我們可以實現跨越式發展;另一方面,與我國海底的地形地貌有關。從我國自身海洋資源條件看,東海近海大陸架和大陸坡比較寬,走200公里水深不超過200米,而南海海底就很陡,走到200公里以外,一個陡坡水深很快就下到1500米。中國海洋石油開發正在走向深水,南海石油儲量非常豐富,75%的面積處在深水。在南海勘探,必須要有3000米鉆井能力,才能把主要的地方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