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走向深海,路還很長
一位業內的管理者比喻,之前在陸地,每天一個平臺打一口井,可能只花10萬、20萬成本;之后到淺水,習慣了150萬人民幣的規模,如今到了深海,每天就要支出150萬美元……就如同進入一個新的房間,總覺得到處都別扭。現在,只實際解決了幾個簡單問題,比如有了鉆機,可如何使這個鉆機連續的用下去,才是未來面臨的課題。
“一口井打下去,好幾千萬美元,決策起來手哆嗦不哆嗦。”金曉劍對記者說。我們有沒有做好準備,讓“海洋石油981”鉆井平臺連續有效地運轉下去。這就是說,我們要準備足夠的井讓它打。在打井的過程中,怎么才能再造第二條,第三條鉆井平臺……要問與世界有多大差距,只能回答,我們是剛剛進門:管理工作,剛剛入門;思想觀念,剛剛入門。
深海石油勘探,別人走了幾十年,中國還只是在追趕。希望在下一個十年中,迎頭趕上別人三十年走過的路,盡快地走到一定水平。
科技創新:走向深海的驅動力
長期以來,歐美公司在海洋裝備設計和高端制造領域世界領先,壟斷著這一領域的核心技術。2000年以來,我國共建造平臺40余座,70%以上是歐美公司設計。
隨著亞洲國家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日漸成熟,韓國、新加坡、中國和阿聯酋成為主要的海洋工程制造國,韓國則壟斷了鉆井市場。
俄羅斯、巴西等資源大國也進入了工程制造領域。近年來,依托本國海洋油氣資源開發的巨大需求,巴西和俄羅斯開始培育本國的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正在成為世界海洋工程裝備新的競爭者。
為打造深海利器,作為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重點項目、國家863高科技發展規劃的重點項目和國家重大科技專項,12纜地球物理勘探船、3000米深水工程勘察船、3000米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3000米深水鋪管起重船、大馬力深水三用工作船建造過程中,取得了一批創新成果與專利,多項創新成果在國際國內處于領先位置。
以“海洋石油981”為例,取得了六個世界首次的科研成果:
―――首次采用200年一遇的風浪參數加上南海內波作為設計條件,大大提高了平臺抵御災害能力。
兩個因素成為設計創新依據。一是我國南海臺風頻繁,而且靠近深淺交界處,有些特定奇怪的現象,比如“內波”等;二是,近些年極端天氣的頻率增高。記者了解到,“海洋石油981”比參照船長了五米,高了四米,穩定性和防止風浪都得到了提高。金曉劍說,“兩百年一遇”這個設計,國際上目前還沒有,我們首次采用這個標準,是建立在科學實驗科學計算基礎上的。
――首次采用3000米水深范圍DPS- 3動力定位、1500米水深范圍錨泊定位的組合定位系統。
這項創新的關鍵點在兩種“動力定位”的組合。據業內人士介紹,一般是用拋錨的辦法固定船只位置,如果水太深,拋錨就不管用了。采用“雙動力定位”,就是在淺水,用拋錨的方式;水深了,再用動力定位。這樣兩種組合用在一條船上,國際上沒有先例。
――首次突破半潛式平臺可變載荷9000噸,為世界半潛式平臺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