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水下3000米深處工作的一艘深水鋪管船日前在江蘇正式開工建造。19日,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副總經理周守為在中國科協年會上,通過對它的介紹,向來自國內外的80多位深水技術專家傳達了我國深海開發技術裝備自主研發的信心。
2000年以來,全世界新增的油氣發現中,大約70%%來自海上,這其中處于300—3000米深水區的占50%%。這個被稱為“全球油氣儲量的接替區”卻也因高壓、黑暗、低溫、缺氧、腐蝕性破壞性高而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高科技戰場”。
我國從1986年開始了深海開發的研究,但后來因種種原因一度擱置,因為經驗不足,目前我國油氣田勘探、開發和生產的全套能力只能滿足300米以內水深的需要。這與美國、俄羅斯等國的技術水平有很大差距。國外深水鉆井能力已經達到3052米水深,國內只能達到505米;國外深水油氣田開發能力已經達到2438米水深,國內只能達到333米;國外已能制造并使用3000米水深以上工程裝備,國內的自產海上工程裝備只能達到150米。
周守為這樣的“老石油”了解“迎頭趕上”的緊迫。主導國內海上油氣開發技術的中海油在2007年明確了“向海洋深水領域進軍,向深水技術挑戰”的目標,將深水勘探作為未來主攻方向之一,并投入150億元建造深水鉆井船等一系列深水大型裝備,“現在150億已經用了一半”。
亟待自主技術裝備“誕生”的是我國深海油氣開發的廣闊前景。2006年4月27日,在距香港450公里,水深1500米的地方,中海油成功鉆探了荔灣氣田,揭開了中國深海開發的序幕。目前,中海油在尼日利亞、赤道幾內亞、菲律賓等國的深水合作區總面積達到11800平方公里,油氣儲量可觀。
誘人的前景讓我國深海技術裝備的研發“升溫”。周守為介紹說,中海油計劃通過技術創新,到2020年實現深水油氣田開發工程技術由300米到3000米的跨越,突破關鍵技術,掌握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具體包括攻克深水鉆井及設備相關技術、深水平臺及系泊定位技術等8項關鍵技術,建造3000米水深半潛式鉆井船、3000米水深多功能鉆井浮船等8項重大裝備。
投資30億元剛剛開工的3000米鋪管船將于2010年6月完工,建成后能夠在北極以外的任何深海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