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產油國向中國拋出“橄欖枝”
[加入收藏][字號:大 中 小]
[時間:2012-06-11 來源:國際石油網 關注度:0]
摘要:
近年來,由于美國減少了從阿拉伯國家的石油進口量,阿拉伯產油國紛紛主動尋求與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能源合作。中國社科院西非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劉冬博士認為,進口能源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解決中國能源供求缺口問題的必然選擇,中國應該積極抓住機會,與阿...
近年來,由于美國減少了從阿拉伯國家的石油進口量,阿拉伯產油國紛紛主動尋求與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能源合作。中國社科院西非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劉冬博士認為,進口能源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解決中國能源供求缺口問題的必然選擇,中國應該積極抓住機會,與阿拉伯產油國展開積極合作。
在寧夏去年舉辦的第二屆中阿經貿論壇上,有專家指出:中國能源供應和經濟發展處在“小馬拉大車”的困境。雖然中國原油產量排名全球第8位,但中國原油消費增長非常強勁。 2010年,我國原油消費量為4.3億噸,占全球消費總量的10.6%。2010年,我國進口原油2.39億噸,同比增長17%,石油對外依存度已超過55%.而且,中國仍處在工業化初期,未來對石油資源的需求還會顯著上升。這些都決定了中國必須依靠擴大進口、從外部尋求供應的手段來解決能源問題。
近年來,阿拉伯國家不僅加大了對中國的石油出口力度,而且在原油冶煉、
石油化工生產等領域追加了巨額投資。如今年1月,
中石化與沙特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簽署協議,合資在沙特建設大型煉油廠。該煉油廠日加工重油可達40萬桶。最重要的是,該煉油廠可以通過一條橫貫沙特全國的
石油管道運輸原油,有效確保了能源運輸安全。
劉冬說,面對阿拉伯國家的主動合作,中國企業應該積極應對。他將阿拉伯產油國劃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對資金需求比較高的國家,如蘇丹等有加大本國石油開發力度的財政壓力;第二類是比較富裕、對資金需求比較低的國家,如阿曼等傾向于控制本國石油開發的速度;第三類是對資金需求較低但考慮到長遠利益而穩定全球石油供應的國家,如沙特,其在石油市場出現價格高漲時能夠提高產能加大供應力度。他說,中國石油企業加強和阿拉伯產油國的合作時,最好選擇資金需求大且擁有優質資源的國家。
[
復制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