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曙光參加第五屆中國海洋工程裝備論壇。
海洋強國戰略下中國海洋科技的創新
歷史上的海洋強國,像希臘的都已經不行了,政府欠費,賬務危機,希臘、意大利等都是當時的海洋強國,為什么不行了?是否值得我們去思考?海洋強國有沒有周期,以及后來的英國,F在的馬航失戀客機中,看到人家的航空的技術上的東西,我們做不到,美國,美國做不到,實際上它有高端的東西,英國已經不是海洋強國,我不這么認為,包括美國。在這方面我們應該以史為鑒,同時還要去學習,不走這個圈是不行的。
礦產資源:深海海水等,生態價值:深海生物—基因資源價值及生態環境服務價值,對我們來講如何做海洋產品,避免深海的環境問題,這實際上是一個難題,我們在這方面連基礎的知識都不夠,我們的中國海洋學是近淺海海洋學,是研究海洋帶的。對于這種大洋海我們資料相當的欠缺。
當然還有海運,回顧一些歷史上的海洋重大事件,除了鄭和下西洋之外,其他找不到中國在參與。海洋科技重大事件(PPT)沒有中國的名字,有英國、美國,歐美的東西。涉海法規都在美國、法國召開,沒有在中國召開,是我們沒抓住海上的發言權,我們只能吸收人家的東西,學英語、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包括規則來看,我們中國連國際規則開會的場所都不具備。
加拿大的海洋創新體系建設,也是做深海,它提出國家海洋創新體系,之后是符合于國家戰略,應對氣侯變化,視頻安全以及全球氣候變化。圍繞它給技術提出要求,要做創新一體。
德國在這方面海洋工程裝備是世界的,大家都知道,中國是第二大客戶,要給中國賣設備。他們追求產品的低能耗、高安全保障、高自動化水平、高耐用性、高環保標準,低操控成本,一直保持國際領先優勢。
韓國釜山是韓國最大綜合性港口基地,其附近擁有眾多海洋工程基地。這是人家分析的離岸海洋工廠(PPT)叫海底工廠,布局分析得很細。現代三星等都是做這個工程。
我國建立自己的海洋創新管理體系、科學教育、研發和產業支撐三位一體,要國際交流,要有國家的管理體系,還要做服務。要有服務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