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船舶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提高我國海洋工程裝備技術水平和科研實力,培育船舶工業新的經濟增長點,5月2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海洋工程裝備科研項目指南(第一批)》。《指南》的發布將引導海洋工程建造企事業單位重點加大在海洋移動鉆井平臺(船舶)、浮式生產系統、海洋工程作業船和輔助船、關鍵配套設備以及共性技術等領域的開發力度,提高海洋工程裝備的設計建造能力與水平。
海洋工程裝備科研項目指南(第一批)
【發布時間:2009年06月01日 裝備工業司】
大力發展海洋工程裝備是當前船舶工業應對金融危機,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提升發展空間、培養新經濟增長點的戰略方向。為貫徹落實《船舶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加快海洋工程裝備研發,推動我國船舶工業在海洋工程裝備制造領域做大做強,特制定本指南。
一、發展現狀與問題
隨著陸上油氣資源的不斷枯竭,海洋油氣開發特別是深海油氣開發已成為世界能源開發的主要領域。盡管遭受金融危機影響,但與造船市場相比,國際海洋工程裝備市場仍有一定需求。隨著我國海洋油氣開發的加速發展,國內市場對裝備的需求變得更為迫切。
新世紀以來,我國船舶工業在海洋工程裝備設計建造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突破,成功建造了多型FPSO和自升式鉆井平臺,完成了國外第六代半潛式鉆井平臺的改裝建造,承接了國內3000米水深半潛式鉆井平臺和起重鋪管船的訂單,在國內外產生較大影響,具備了技術能力快速提升的基礎。但總體來說,我國海洋工程裝備技術水平和研發能力還遠不能適應國內國際深海油氣開發的需要,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突出表現在:
1、主流裝備的自主設計能力不足。目前我國只能自主設計用于淺海油氣田開發的裝備,尚不具備100米以上水深自升式鉆井平臺、深水半潛式平臺、深水FPSO等裝備,以及具有國際市場竟爭力的深海海洋工程輔助船的自主設計能力。
2、新型高端裝備的設計建造仍屬空白。在SPAR平臺、LNG-FPSO、多功能自升式平臺等新型海洋工程裝備領域,我國至今未曾涉及,缺乏設計建造經驗,更不具備自主研發能力。
3、基礎共性技術整體薄弱。在海洋工程裝備的水動力性能分析、結構性能分析、工程管理技術、總裝建造技術等方面,我國研究水平與國外存在明顯差距,影響了我國海洋工程裝備技術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4、配套設備發展明顯滯后。我國在海洋工程裝備配套領域尚處于起步階段,大多數配套設備依賴國外進口,國內生產的配套產品技術指標相對較低,單點系泊系統等高附加值海洋工程配套設備均屬空白。
二、發展思路與目標
(一)發展思路
深入貫徹《船舶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戰略部署,按照突出重點、有所為有所不為、分期分批實施的原則,開展海洋工程裝備的技術研發。一是瞄準需求、抓住主流,著眼于我國南海油氣開發的現實緊迫需求和提高國際市場占有率,以具有一定基礎的主流海洋工程裝備為重點,著重提高自主研發能力,突破設計瓶頸。二是統籌兼顧,遠近結合,兼顧配套設備發展,尤其是關鍵配套設備研制,推動配套設備與海洋工程裝備協同發展;兼顧基礎共性技術研究,發揮海洋工程裝備的共性基礎技術支撐作用,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將當前需求與長遠發展相結合,提前加大市場前景廣闊的新型裝備研究力度,增強技術儲備。
(二)發展目標
到2012年,在主流移動鉆井平臺(船舶)、海洋工程作業船和輔助船的研發方面取得全面突破,形成若干知名品牌產品;掌握主流浮式生產系統和新型海洋工程裝備的關鍵設計技術,為后續工程研制奠定基礎;具備主流海洋工程裝備關鍵設備的配套能力,填補國內空白;提升海洋工程裝備的基礎共性技術水平,形成一系列技術標準和規范。
三、研發重點
針對海洋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加工、儲運等方面的裝備需求,本批指南主要包括海洋移動鉆井平臺(船舶)、浮式生產系統、海洋工程作業船和輔助船等三類裝備及其關鍵配套設備和系統。
(一)主流海洋移動鉆井平臺(船舶)
1、120米及以上水深自升式鉆井平臺研發
研發目標:瞄準當代自升式鉆井平臺的主流結構形式和功能配置,掌握自升式鉆井平臺的設計建造關鍵技術,推出具有知識產權的設計方案,打造品牌產品,具備工程總承包的技術能力。
2、3000米水深鉆井船研發
研發目標:瞄準當代鉆井船的主流結構形式和功能配置,掌握深水鉆井船的設計建造關鍵技術,推出具有知識產權的設計方案,打造品牌產品。
(二)主流浮式生產系統
1、深水浮式生產儲卸裝置(FPSO)關鍵設計技術研究
研發目標:以滿足深水油氣田開發需要為主要目標,結合我國南海海域的自然環境條件,掌握深水FPSO的關鍵設計技術,為工程研制奠定技術基礎。
2、深水半潛式生產平臺關鍵設計技術研究
研發目標:以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技術為基礎,掌握半潛式生產平臺的設計理念,結合我國南海海域的自然環境條件,掌握深水半潛式生產平臺的關鍵設計技術,為工程研制奠定技術基礎。
(三)主流海洋工程作業船和輔助船
1、萬馬力級深水三用工作船研發
研發目標:以能夠適應深水工作需求的三用(起拋錨、拖航、供應)工作船為目標,掌握此類船舶的設計建造關鍵技術,具備開發設計能力,打造品牌產品。
2、3000米水深大型起重鋪管船研發
研發目標:以3000米工作水深和起重能力在4000噸以上的大型起重鋪管船為目標,掌握此類船舶的設計建造關鍵技術,具備開發設計能力,打造品牌產品。
3、高性能物探船研發
研發目標:瞄準目前市場主流的三維高性能物探船,通過相關關鍵技術研究,掌握此類船舶的設計建造關鍵技術,具備開發設計能力,打造品牌產品。
4、5萬載重噸及以上半潛運輸船研發
研發目標:針對大型海洋工程裝備海上運輸和安裝需求,以5萬載重噸及以上的大型半潛運輸船為目標,掌握此類船舶的設計建造關鍵技術,具備開發設計能力,打造品牌產品。
5、3000米水深工程勘察船研發
研發目標:針對海洋油氣及其他海洋資源開發的工程需要,以具備3000米水深工程地質勘察和工程地質特性測試能力的作業船為目標,掌握此類船舶的設計建造關鍵技術,具備開發設計能力,打造品牌產品。
(四)新型海洋工程裝備
1、浮式LNG生產儲卸裝置(LNG-FPSO)關鍵設計技術研究
研發目標:以滿足海洋氣田或油田伴生氣開采需要為目標,掌握LNG-FPSO的設計理念,針對我國南海海域的自然環境條件,掌握LNG-FPSO的關鍵設計技術,為工程研制奠定技術基礎。
2、多功能自升式平臺關鍵設計技術研究
研發目標:結合國內外海洋工程市場的最新需求,對具有鉆井/修井、生產和儲油功能的多功能自升式平臺進行研究,掌握關鍵設計技術,為工程研制奠定技術基礎。
3、邊際油田型浮式生產儲油裝置(FPSO)關鍵設計技術研究
研發目標:以邊際油田開發為主要目標,結合我國海域環境條件,開發出一套投資小、生產流程簡化、可遷移和重復利用的邊際油田型FPSO,掌握相關設計原理,突破設計關鍵技術,為工程研制奠定技術基礎。
4、立柱式生產平臺(SPAR)關鍵設計技術研究
研發目標:跟蹤研究SPAR發展情況,掌握SPAR的設計理念,結合我國南海海域的自然環境條件,開展相關技術經濟論證研究和關鍵設計技術研究,具備SPAR研發能力,為工程研制奠定技術基礎。
(五)基礎共性技術
1、深水浮式結構物運動耦合及外載荷分析研究
研發目標:圍繞深水海洋工程裝備開發,通過開展深水浮式結構物運動耦合分析、外載荷分析等研究,掌握深水浮式結構物的先進設計理念、設計方法和工具,提升研發能力和創新能力。
2、海洋工程裝備總裝建造技術研究
研發目標:針對海洋工程裝備深水化、大型化等趨勢,結合現代造船模式特點,開展總裝建造技術研究,為提高建造質量和效率提供支撐。
3、海洋工程裝備項目管理技術研究
研發目標:掌握海洋工程裝備項目管理思路、操作方法,結合國內造船企業實際情況,建立與海洋工程裝備項目相適應的現代管理模式、方法和體系,為具備項目總承包管理能力奠定基礎。
(六)關鍵配套設備和系統
1、大型海洋工程裝備深水定位系泊系統研制
研發目標:針對海洋工程裝備大型化和深水化趨勢,通過開展大功率絞車及其控制技術、鋼制錨鏈或合成材料纜索、預拋錨設施、錨固基礎等關鍵設備和技術研究,以及系泊系統安裝研究,掌握深水定位系泊系統的設計和計算分析等關鍵技術,具備研發能力。
2、FPSO單點系泊系統研究及關鍵裝置研制
研發目標:通過技術引進與合作,對單點系泊系統技術進行系統研究與開發,攻克單點系泊系統的多通道流體旋轉接頭技術,設計出具有知識產權的多通道流體旋轉接頭。
3、動力定位系統研制
研發目標:通過技術合作,在控制系統、推進系統、測量系統、動力系統等方面開展研究,掌握動力定位系統的集成技術,建立動力定位系統可靠性和冗余度設計分析方法;通過對全回轉舵槳裝置、吊艙式電力推進裝置等關鍵設備進行研究,開發出具有知識產權的產品。
4、海洋工程船舶綜合信息集成管理系統研制
研發目標:以裝備海洋工程船舶為目標,突破綜合信息集成管理系統的關鍵技術,形成設計和開發能力,初步具備海洋工程船舶集成管理系統的配套能力。
5、大型海洋平臺電站集成技術研究及關鍵設備研制
研發目標:針對海洋平臺電站規模大、功率高、非線性負載多的特點,突破電站系統的設計制造關鍵技術,開發出具有知識產權的關鍵設備,具備系統集成能力。
6、自升式鉆井平臺升降系統研制
研發目標:通過對自升式鉆井平臺升降系統進行研究開發,突破升降機構的設計制造關鍵技術,以及升降系統的傳動和控制關鍵技術,開發出具有知識產權的產品和技術。
四、項目鼓勵原則
1、重點鼓勵瞄準國際先進水平,打造自主品牌產品的研發項目。
2、重點鼓勵有工程依托,以形成自主研發設計和建造能力的研發項目。
3、重點鼓勵有一定基礎、價值高、市場需求量大的關鍵配套設備的研發項目。
4、重點鼓勵“產、學、研、用”共同參與,以及開展技術合作并擁有知識產權的研發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