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質發電以秸稈(包括棉花、小麥、玉米等秸稈)以及農林廢棄物(如樹皮)為原料,通過直燃發電的技術產生綠色電力,除了可以增加清潔能源比重、改善環境,還可以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意義重大。
《2006~2020年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將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工作列為科技發展與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優先領域,國家還頒布了《可再生能源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以促進這個產業的健康發展。在相關政策的積極引導下,不少企業紛紛將目光投向了生物質能的綜合開發領域。國電聊城生物質發電有限公司就是中國國電集團公司積極投產生物質發電工程的一個重要項目。
在國外,以高效直燃發電為代表的生物質發電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丹麥率先研發的農林生物質高效直燃發電技術被聯合國列為重點推廣項目。農林生物質發電產業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印度、巴西和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也積極研發或者引進技術建設相關發電項目。在國土面積只有我國山東省面積1/4強的丹麥,
已建立了15家大型生物質直燃發電廠,年消耗農林廢棄物約150萬噸,提供丹麥全國5%的電力供應。國外鼓勵生物質發電產業發展的政策主要體現在價格激勵、財政補貼、減免稅費等方面,力度非常大。
業內人士分析,我國利用農林廢棄物規模化發電尚處于起步階段,生物質發電技術不成熟、項目造價高,總投資大,運行成本高,盡管國家給予了電價優惠政策,但盈利水平還是不如常規火電。究其原因,一是單位造價高,二是燃料成本高,三是生物質發電企業實際稅率太高。《可再生能源法》規定農林廢棄物生物質發電應享受財政稅收等優惠政策,但相關政策和措施尚未出臺。
有關專家指出,要促進生物質發電發展,國家應該加大扶持力度。國家需要加大對生物質發電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強規劃指導和項目管理,完善生物質能利用產業鏈和相關的產業標準體系建設,增加科研投入、支持人才培養以促進技術進步。此外,在生物質發電項目布局上也應避免一哄而上。 (文/程磊)